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适用对象:2009级各专业学生

学时:72

学分:4

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的精神而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本课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课程任务

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

使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二,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同时,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

第三,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二)实践教学的要求:

第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行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

第三,注重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注重课程之间和内容方面的有机联系,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统一的整体。

三、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以此大纲为参考,但不拘泥于此大纲。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多采用案例教学、参与式、角色扮演、讨论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采用录像、利用网络资源,大学生论坛、演讲、论文、辩论、讨论、调查、参观、专题报告、学术报告、形势政策报告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促进师生互动,加强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科学三观的树立。

四、学时分配

 

序号

内容提纲

理论课时

实践课时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3

2

2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3

 

3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4

2

4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4

2

5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3

 

6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

 

7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

 

8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4

3

9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4

 

10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

 

11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

2

12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3

3

13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3

 

14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4

3

15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

1

16

复习总结

3

 

合计

 

54

18

五、考核方式

学生成绩考核由两个部分构成:

1、期末以闭卷形式进行理论考试,占期评成绩的70%

2、平时成绩占期评成绩的30%,其中作业成绩占期评成绩的20%,以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后所撰写的论文为主要依据;学习态度占期评成绩的10%,以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等为主要依据。

六、教学参考书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627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中共中央1995510批准印发),学习出版社1995年版。

 3.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中共中央200368批准印发),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4.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51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630),《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425),《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227),《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9121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33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829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1182月2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4.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928),《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5.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912),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6.江泽民:《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051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7.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71),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8.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118),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9.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71),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0.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1.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2.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1226),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3.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4822),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4.胡锦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005219),《人民日报》2005626

 25.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6.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816

 2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5年版。

 28.《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101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29、《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学习辅导专辑:《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增刊,高等教育出版社一月出版。

 30、与本课程相关的党的文件、文献和参考资料。

七、理论教学内容分述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

本章分五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2.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4、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5、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精髓所在。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在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含义的基础上,把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发展及基本内容与重要意义,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懂得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意义。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涵义、要求、和辨证关系,准确把握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懂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同时要认识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二)教学内容

本章分三节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和发展

2.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理论精髓

4.关于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通过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认识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两大历史任务的关联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5.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8.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通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历史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

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4.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

5.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6.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有一个比较完整、准确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本章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明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和原因。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它同通常说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或本质特征的区别;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提出的理论和实践的背景;这个理论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怎样认识改革开放以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3、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是要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它同过渡时期的区别和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了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理解21世纪头20年,是我们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这一阶段的任务。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长期性,从而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联系和区别

4.社会主义初级的长期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两个基本点的辨证关系

7.关于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在于使学生对改革开放有一个比较准确和清晰的初步认识和基本了解。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即什么是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性质、意义,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辩证关系;掌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对外开放则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明确在改革开放中,必须用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判断标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三节 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2.关于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3.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

4.关于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的历史必然性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特征。明确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解公有制的含义及其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及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认识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必要性。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明确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理解为什么让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以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认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有机结合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统筹区域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其目标的确立

2.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

3.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4.关于收入差距扩大与两极分化问题

5.如何正确认识私营经济中出现的剥削现象

6.关于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问题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内容有比较深入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和多党制?为什么要积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帮助学生了解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进程中吸取人类文明成果时,必须分清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理论在国家和法的理论上的根本区别,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人民民主专政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为什么在当前还必须强调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2,关于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

3,关于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意义、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关系;正确认识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的重要意义;正确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主要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及其政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文化、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3.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4.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和重要意义,了解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方针政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二、加强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如何理解社会的含义

2.如何理解和谐的内涵

3.如何准确把握和谐社会的内涵

4.如何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懂得我们党关于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立场、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了解我们党和人民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把握建国50多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经历了由解放台湾和平统一的两个重要历史过程;把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确立过程、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了解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及其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推动作用;了解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极端重要性,认清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在新形势下的坚持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二、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三、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第二节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二、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第三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建的重要发展

一、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如何理解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的区别和联系

2.如何理解一个中国原则

3.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战略构想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特点,认清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条件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方面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明确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信心。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关于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2、关于和平与发展成为了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3.关于正确认识和理解邓小平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丰富和发展

4.关于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和新论述

5.关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帮助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四、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二、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三、 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第三节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二、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三、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为什么说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2.如何认识转型时期中国的农民工问题、工人下岗失业问题和知识分子的地位问题

3.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能否入党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党始终恪守的政治立场;充分认识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途径和重大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节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一、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节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4.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先进性的基本内涵

5.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八、实践教学大纲

(一)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以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锻炼自我,将社会实践作为增长知识、提高素质,了解社会、认清国情,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质,增强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优化知识结构、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的目的

《概论》课程主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观点、方法,分析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社会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客观地、辩证地认识国情、认识社会,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正确分析和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通过社会实践,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一个确定实践目标完成一篇比较完整的实践报告,辩证地、客观地、历史地、科学地分析和认识社会现实问题,以达到综合运用知识、提高能力、全面促进整体素质提高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和教学形式

1、课程社会实践教学形式主要包括集中实践和自主分散实践。

本课程社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方式采取集中实践和自主分散实践相结合以自主分散实践为主的方式进行。

集中实践是指由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按照社会实践教学大纲、指导书及实践教学实施计划的要求,组织学生组成实践活动团队,在指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区域)内开展的指定目标的课程社会实践活动。

自主分散实践是指学生按照社会实践教学大纲、指导书及实践教学实施计划规定内容,在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督导下个人选择时间、地点、目标开展的课程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以外在指定的地点(区域)内开展的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可视为集中实践的补充活动,兼有集中实践与自主分散实践双重属性。

2、课程社会实践的地点(区域)一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线现场。在保证社会实践完成教学大纲要求、保证社会实践效果和质量的前提下,按照“就近不就远”、“相对稳定”、“节约实效”的原则,并结合课程理论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学科专业特点、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或典型意义的社会实践的地点(区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3、社会实践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概论》课程任课教师为该教学班级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教师和学生应该遵循实践教学的规范化要求,严格按照每一个阶段的程序规范完成教学活动。

4、社会实践通过举办各种讨论会、专题研讨、辩论会、专题讲座、参观调查等形式,促使和调动学生在听、读、写、看、讲、行、做等各个环节上下工夫。即听讲课、听讲座、听报告、听新闻;,即读《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读重要的政策文献、读重要的时政文章;,即记笔记、写心得、写论文、写交流发言和辩论稿;,即看教学视听资料、看改革开放的成果、看周边社会的变化;,即课堂交流发言、辩论会辩论赛发言、各种形式的演讲;,即参与学校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参观各种展览馆、工厂、参与学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即动员学生动手制作各种展现改革开放成果的展品、与教师一起制作教学课件和网上教材、制作幻灯片和制作各种能促进教学效果提高的教学方案、创意等。通过全方位立体型的教学,让学生在各个环节中锻炼自己,既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增强本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四)实践教学的成绩考核

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成绩根据讨论、研讨、辩论、读书笔记、学习体会、参观见闻、社会调查(实践)报告、论文和成果交流等作业的形式判定。成绩以20%计入总成绩中。

学院地址:广东廉江经济开发区78号 邮编:524400

Copyright © since 2006 广东文理职业学院  粤ICP备120322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