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估为动力推动人才培养工作全面优化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评估经验介绍

 

20033月,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第一批试评院校。同年9月,作为全国第一家被评院校正式接受评估。在迎评过程中,学院充分学习评估指标体系及内涵,明确评估工作思路,深刻理解“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迅速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评估不是终极目的,也不是打分,而是为学院的改革、建设与管理立目标。具体说来,学院对评估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

  ——评估为学院提出了凝炼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的优先任务。学院把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指导学院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行为规范,在正确理解指标体系的科学内涵,认真分析办学现状的基础上,全面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对被实践证明正确的思路、行为,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学院认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能否得到保证,首先取决于学院是否具有鲜明的办学理念,准确的办学定位。经过充分认识和分析学院50年来依托铁路行业所形成的办学优势,充分认识和分析近十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学院树立信心,更加坚定了“服务铁路,面向社会”和“主动适应,主动服务”的办学思想。

  ——评估为学校提供了总结办学经验、整改存在问题的反思过程。评估指示我们在改革的道路上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在评估准备的过程中,最核心的工作应该是总结、反思和发现。总结、反思、发现我们举办高职十年来有效的做法,找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我们强调要把整改工作与各部门的日常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提出整改资料就是要整理思路,矫正不足就是改革。要重在准则、提升、规范,对过去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一些做法进行细致的梳理,把实践证明有利于推动我们高职发展的思路、行为、办法、制度进行规范和完善,对不适应高职发展的一些制度和办法进行调整和取舍,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思维。

  ——评估为学校、学生、企业创造了三方共同受益的宝贵机遇。学院认为,与其说是评估选择了我们,不如说我们更需要这次评估,期待着这次评估。评估是对学院多年来坚持“服务铁路、面向社会,主动适应、主动服务”的办学思想,持续深入开展高职教学改革这一整体过程的检测,也是对学院全面工作的检测。通过评估,学院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都得到了加强,校园面貌和教学改革与管理发生了新的变化。评估使学校受益,使作为培养对象的学生受益,也使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受益。

  一、坚定办学思想,营造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内部环境

  学院认真总结50多年来开展职业教育,特别是近十年来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人才需求状况,抓住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历史机遇,深层次探讨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内涵和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和质量标准。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培养目标上反复统一思想,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找准定位,及时提出“科学管理、科技兴校”和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基本工作方针,努力使全院上下树立“服务铁路、面向社会”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和“主动适应,主动服务”的办学方针,坚定“质量立校、特色立校”的工作理念,形成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体,集面授、成人学历教育、职工培训、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努力为行业、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求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团结协作、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献身。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需要一支优秀的、具备职业教育素质、善于创新、勇于奉献的教职工队伍。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管理模式,始终是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以及以高职教育作为背景的校内环境,是高职院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必备的“绿色环境”。“对人的投资,是回报最大的投资”。学院把营造奋发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提高人的素质,发掘人的潜能,激发全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推动高校教育发展的基础工程,实践“以人为本”办学理念,加强教育引导,出台改革举措,强化监督考核,加大竞争激励,狠抓领导班子、中层干部、教职工队伍建设。以领导班子为龙头。领导班子始终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作为龙头。潜心研究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新特点、新规律,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坚持追踪铁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追踪一线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追踪高职教育发展趋势,追踪现代化教育方法与手段,指导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坚持既上规模又上水平的发展思路,坚定唯有把学校做实、做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把握机遇,发展壮大,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信念;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与企业形成融入式的产学合作模式;以“高、新、全、通”为原则,走出一条集实物、仿真教学系统、虚拟实训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之路;积极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以教育技术和教育思想的融合提升效率;开展各具特色的社团活动,搭建学生成才的宽广平台;加强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为毕业生就业铺设“绿色通道”;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强化全员质量监控;建设学习型校园,形成学术研究与科研开发的浓厚氛围;加强校园基本建设,不断加大对教学设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近几年学院累计投入17876.9万元,更新、改造实践教学设施、学生生活服务设施和校园环境,优化办学条件。领导班子提出,实现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资本积累不断提高、教学和基本建设投入不断提高,是学院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实力体现,是“三个代表”要求在学院改革发展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在保证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个增长”,即学院的资本积累要逐年增长,学院用于发展上的投入要逐年增长,学院职工福利待遇要逐年增长。与此同时,领导班子在学院内部努力营造“鼓励工作中的创新,宽容创新中的失败”和“追求事业者可敬,无所作为者可耻”的工作氛围,其决策能力和领导水平赢得广大教职工的支持和赞誉。领导班子连续多年受到行业的表彰。以中层干部为重点。为塑造一支素质优良、作风顽强、富于创新的干部队伍,学院一抓机制,二抓指导,三抓考核。按照“个人愿意干,群众拥护干,组织信任干”的原则,实施中层干部竟聘上岗,择优聘任。既看个人素质,更看工作实绩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群众测评、考核小组考核和主管领导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评议,公示结果。注重强化中层干部学习研究、岗位规范、质量标准、培训提高,增强中层干部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管理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对新任年青干部的培养和指导,不仅授之以权,而且教之以方、明之以责、晓之以法,倡导以德立威,以能带人,以勤树样,以绩服人的理念,自觉把学院工作作为自己成就事业的精神支柱,主动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及领导班子的工作思路思考问题,开展工作,以干部队伍的进取精神和良好形象,有力地保证了学院改革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以职工队伍为基础。学院把激发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精神作为营造内部环境的一项重要任务,强化“学校工作无小事、教师行为无小节”意识,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和好人好事,严肃处理违规违纪行为,形成了讲正气、讲大局、讲协作、讲奉献的工作氛围,以良好的师表风范影响和带动学生。学院以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为契机,促进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从“基本工作制度、基本工作程序、基本工作标准、基本管理环节”入手,推行“教学优质化,管理法制化,行为规范化,环境文明化”工程,强化分工负责制、逐级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民主集中制;大力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按照高校工作要求,实行定岗、定编、定责,减员分流、机构重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使精干、高效、优质这一长期追求的工作状态得以实现;加大工资、奖金“捆绑浮”和考核力度,动态考核,绩效挂钩,多劳多得,优酬优劳,向教师倾斜、向贡献大的教职工倾斜的分配制度,使经济杠杆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竞争上岗、择优聘任,强化全员责任意识,优化用人机制;规范奖惩办法,推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奖优罚劣;发挥“强化管理工作小组”的作用,按照日常状态就是最佳状态的要求,加强日常工作动态考核和全员考核管理。重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重大问题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推行校务工作从办法、过程到结果的公开,系列性开展献计献策活动,教职工参与源头决策、过程监督;开展以职工代表评议领导班子成员,群众评议中层干部,教学一线评议机关科室,学生评议教师,学生、班主任评议辅导员,学生、辅导办评议班主任和民主评议党员为主要内容的“七评议、七公开”活动,结果公示,绩效挂钩,建立自下而上、全员的评价监督激励机制;开展“爱校教育”主题系列活动,引导教职工自觉以学院生存发展为己任,增强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在校内营造一种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内部环境,比干劲、比贡献,成为教职工思想的主流。

  二、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确保高职教育质量的培养模式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2)2号《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职高专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高的特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高职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办学目标,已经成为自上而下的共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学院将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概括为“三高”,即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基础素质、较高科技含量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较高的岗位适应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学院把改革和管理作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发展的两支轮子,围绕学生能力培养,经过几年探索、研究与实践,形成了“分阶段培养目标体系”、“N+1”教学模式,建立和完善了理论教学体系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分阶段培养目标体系基本形成。由于应用性人才独特的属性,其培养过程也应有其特殊规律。总结多年来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学院形成了“分阶段培养目标体系”。“分阶段培养目标体系”包括能力目标体系和能力考核体系两个子体系。能力目标体系是将总体培养目标按照以能力为主线、突出应用性及便于评估的原则,分解为分阶段目标,并由此确定相关系列的能力,以各单一目标完成的积累来保证总目标的完成。能力考核体系则对应考核学生每一阶段的能力是否达标,其原则是考教分离,由生产部门考核认证。目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将长达数年时间的培养置于目标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过程之中,使每个阶段都可以随时检查教与学的情况,都可以修正“教”与“学”的偏差,由于信息反馈及时,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始终处于动态可控状态,并且通过每一阶段的评价,不断完善和提升系统质量,最终达到教学行为、培养目标、毕业生质量的一致。避免了学生毕业时算总账的弊端,为毕业生很快顶岗创造了条件,缩小了教学与生产、管理一线的差距,也促进了教师实践技能提高。根据分阶段技能培训目标,学院制定了分阶段目标实施计划。内容包括教学进程、训练项目或课程、技能训练内容及要求、训练学时、训练场所等项内容。为方便学生训练中的指导和成绩评估,实施计划相应的还有按技能项目制定的指导书及考核标准。有了以上两种文件,在实际训练当中学生可按指导书独立进行操作,指导教师可按指导书进行评估,方便了具体操作。学院还从学制安排、科目设置、课程推进、实践性教学等各个方面做出了统一规划,理顺了高职教育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的相互关系。

  “分阶段培养目标体系”是一个可以从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上,针对高职高专教育学生来源多样化的趋势,动态调整和积极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不同生源实际需要,这也充分适应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和要求。近年来,分阶段培养目标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院铁道供电、电力机车等专业的学生在实训现场“高压开关检调”、“机车机电与检修”等17项技能考核中全部达到了优良,都取得了行业颁发的合格证,并受到了现场技术人员的好评:就是我们的技术人员要达到这样的技能演练程度也是不容易的。“N+1”教学模式取得实效。学院与铁路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建校50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主动适应,主动服务”的办学方针、“服务铁路、面向社会”的办学思想,以主动服务企业改革与建设求得企业的强力支持,以对企业和社会贡献赢得企业认可和社会声誉求得进一步发展,广泛开展职工培训、技术开发、职业认证、信息共享、优势互补,使学院与企业形成了融入式的产学合作关系。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多种渠道拓展学生接触社会和生产一线的机会。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推出了“N1”教学模式,即把不同学制学生的学习过程分解为校内学习和一年(一学期)的校外实践。即至少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在生产一线技术岗位进行实践教学。配备的教师既有学院教师,又有现场工程师。教学内容是在符合教育规律和专业规范基础上的动态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完全处于真实生产环境,教学目标要求,完全按照现场相应技术岗位标准进行设计要求。考核以技术岗位的技能认证为目标,以检验学生掌握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目标为目的,由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学生边学习、边实践,成绩合格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使培养的学生更接近生产一线的要求。“N+1”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许多毕业生来信说:学院推行的“N+1”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使我们不但学会了专业技能,而且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也懂得了怎样去适应社会,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了“N+1”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示,高职院校的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和产业界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产学合作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必由之路,是深化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N+1”办学模式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已被证明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基本完善。实践教学演练基地建设是举办高职教育的基本条件和重要特征,也是体现高职办学特色,实现高职办学目标的基础平台。学院本着“硬件做优,软件做强”的建设思路,以“高、新、全、通”(“高”就是实践项目和内容要有高技术含量;“新”就是动态地纳入各个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全”就是所有开办专业都有配套齐全的实验实习设备;“通”就是要充分利用资源,节约资金,尽可能增强各实训室的通用性)为建设标准,探索产学合作,寻求企业支持;凭借自身力量,研制教学设备;搭建软件支撑,实现非正常作业的常规训练;跟踪技术发展,完善训练软件等建设途径,建设并完善了可供学院各专业使用、功能完善,集实物、现实虚拟技术和仿真技术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

  几年来,学院相继改建了柴油机演练场、机车电器演练场、接触网演练场、电力机车制动机演练基地,使之具有通用性,演练项目成倍增长。追踪铁路大提速,购置了最新的铁道车辆二代红外轴温监测装置,研制开发出全国铁路系统第一辆韶山8型快速电力机车模拟驾驶装置,建成第一个通过行业科委鉴定的供电远动微机控制中心。不仅如此,在总数突破1000台位的各个网络机房和二十几个多媒体教室里,学院自行开发的仿真软件充当着“好助手”的角色。与中国教育科研网相接的校园网,在推动了教学管理工作,提高了办公效率,活跃了校园文化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和科研。软硬件设备在确保实践教学设施完备配套的同时,形成了学院新的资源优势。

  坚持校内实习演练基地和校外实习演练基地二者并举,内外结合,是学院拓展教育资源空间的又一优势。学院采用校企合作办学和形式,与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株洲电力机车厂、武昌车辆段、黄河工程机械厂、长城铝业公司、洛阳供电段、青岛四方厂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在多个站段建立分校,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的设施进行教学,增强了人才适应性,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为此,学院节约设备经费600多万元,扩大演练基地5000多平方米。分层次教学逐步推开。为了解决学生生源分布广、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学院从基础课教学人手,尝试了在部分年级、部分公共课程中实施“分层次教学”。从一个模式训练学生向多个模式适应学生转变,打造学生个性发展新平台。学生分层次,课程分模块,针对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在师资、设备等方面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分层次教学,打破了“齐步走”的模式,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使更多的学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拓宽了学生成材渠道。专业建设成绩显著。专业建设的关键在于组织好调研论证,切实掌握市场需求,把握需要人才的类型、规格和标准,并科学而在符合教学规律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开发、调整和设置高职专业。各教学系成立专业顾问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共同开发人才职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专项能力为主体、以其所需的知识点、能力点为主线规划教学单元,在对教学单元进行同类合并、归纳的基础上,构建既从各方面紧紧迫踪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又使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体现在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中的、符合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体系,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力地保证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坚持专业调研和专业论证制度,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掌握企业用人方向,及企业对高职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求及毕业生适应岗位情况。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专业结构、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构建适应行业和社会需要的、体现技术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体系。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品牌专业,学院投入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用于优化专业结构,建设骨干专业。电力机车、铁道供电和铁道车辆专业分别被列为教育部和河南省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确定为教育部高职高专“精品专业”建设项目。

质量监控扎实有序。教学管理,质量监控是关键。成功的职业教育,不仅要以特色取胜,更以质量为本。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工作的核心,提高质量,保证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学院十分重视发挥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学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管理体系。由学院领导班子直管的教学督察室,围绕教学管理,监督并指导各教学管理部门开展规范性的教学管理,进行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坚持落实《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教师工作质量评价办法》、教学情况通报等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定期召开教研室主任会议、听课、教务值班、学生评教、教师评学、院长信箱等制度,认真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学检查,通过多种形式直接听取学生对教学组织及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将教学管理、检查的触角遍及教学各环节,并通过双向交互监控系统,不断加大教学质量监控、考核和督察力度,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手段,有力地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有序动作、扎实开展。

三、提升师资水平,优化适应高职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

学院把培养造就师德高尚、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围绕在学历层次、学术水平、教研能力和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上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新的形势和任务,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坚持“师德”首位。通过不断深化“我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和“十佳师德教师”评选活动,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学习讨论,引导教师弘扬“教育是事业、是科学、是艺术,其意义在于献身、价值在于求真、生命在于创新”的思想,树立“教师行为无小节”意识,形成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在政治思想、学识学风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成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的共识。通过抓好“教风、学风、考风”建设,充分调动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重视观念更新。参与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方案的教师是培养实用性人才的主体,不仅要求教师要业务水平上体现“双师”素质,具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育观念和理念以及对人才培养过程实践的创新。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学习高职教育教学理论,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实际,开展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教育思想、质量评价标准、素质教育大讨论,用现代教育理念统一全院教职工的思想认识,坚定高职教育的信念,为深化教学改革、探索高职教育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大对新教师及青年教师的岗前和上岗培训;实施由院领导、教学系()主任、名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经验丰富的退休老教师为导师的青年教师跟踪培养计划;每年利用寒暑假组织召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会”,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确立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并先后举办“教科研研讨会”及“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班”、“教研室主任及部分骨干教师培训班”,研究最新教育理论,探讨教学改革新思路;每年组织调研小组赴全国各地了解调研高职教育动态,学习兄弟院校办学经验,研究最新教育理论和专业技术成果,探讨教学改革新思路,促进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重视素质提高。为给教师提供自我提高的平台和空间,学院先后出台了《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办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管理办法》等,提倡和鼓励教师通过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学院积极与有关高校联系,组织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开展技能考核达标、教学练功比武等活动;定期举办“计算机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等现代化教育技能培训班,帮助教师掌握先进教育技术。加强对学生评教后15名教师的培训,在汇总学生评教结果,公布评教成绩的同时,制订专门培训计划,通过召开座谈会、组织听课、个别交流等形式,帮助他们查找不足,强化教学业务培训,取得积极效果,提高了教师整体教学业务水平。

  强化师资管理。学院扎扎实实推行高级技术职务考核、竞聘,坚持能者上、庸者下,资格与职务分离、职务与岗位一致、等级与能力统一。制定了《高级、中级技术职务竞聘办法》,在教学过程的监控和教学质量的评价上,让学生担当“监督员”和“评论员”,定期开展学生评教活动,把师德师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纳入群体监控评价的范畴,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岗位、效益挂钩,进一步强化了教师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加强科研开发。学院把加强高职教育理论研究、科研开发作为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带动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实施“科学管理,科研兴校”战略。坚持把高职教育研究与转变教育思想相结合,与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相结合,与培养并发展特色相结合,以课题为载体,以机制为平台,以评比为动力,制订实施《教育研究与科技开发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基础性文件,鼓励教师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具体实践,11的重大课题为研究重点,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科研开发,并以新的研究成果指导办学实践,加速成果转化,形成以科研开发和学术研究带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提升教学水平,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机制。教师参加主审、主编、参编的《新型电力机车》、《机车电子演练》、《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教材近200种,在各种正式刊物发表论文360余篇,先后承担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及新世纪网络课程等研究课题13项,省部级课题14项,局级课题13项,学院立项课题76项。已完成结题项目小,《关于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获教育部二等奖,《SS8型机车驾驶仿真教学系统》、《牵引供电微机远动控制仿真教学系统》、《电力机车运用与检修专业整体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电力机车专业教学改革方案》、《铁道供电专业教学改革方案》、《铁道车辆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等六项科研及教学研究成果获全国铁路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不断加大在现代教育技术研发和推广上的投入,依靠自身技术力量,本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目的一致化的原则,自主开发适合校内教学和现场职工培训需要的各种教学软件,使宏观或微观过程可视化,抽象的过程形象化,达到教学过程密集化、教学方式互助化的要求。建成教学双向交互系统,创建多媒体专业综合实训室,创新教学模式。开展网上教学试点工作,加强教师软件开发和应用能力培训,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现代化为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学院开发出的4103400多个学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铁道部组织的铁路职业教育优秀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评比中,获得11个一等奖中的7项,使我院课件开发工作以较大优势在全路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位置。20033月,东日本旅客铁道株式会社派团到中国访问,参观完实践教学中心后,访问团团长、株式会社人事服务公司董事社长渡边荣美男先生评价说:“我们的培训设备是到三菱公司和松下公司定做的,我们所用的多媒体软件是在专业软件公司订做的,花费很高,教学性不强。来到这里,你们实训基地的设施和管理让我们惊讶!尤其是本校教师研发、制作的实训设备和实训软件,更值得我们学习。国培养铁路高职人才的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扩大对外交流。学院经常聘请国内、省内知名专家学者和外籍教师来院进行讲学,并通过走出去的方法交流、借鉴,使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层次进一步提高。先后赴英、美、意等国考察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暑期,学院受铁道部邀请,派研究人员参加铁道部十部职工培训考察团,对东日本旅客铁道株式会社的员工培训工作进行了研修考察,学习研究先进国家的培训经验,并对我国铁路行业的培训现状及体系进行研讨,更加坚定了“服务铁路、面向社会”的办学的思想。学院还通过参加“中国职业教育成果展示会”、“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装备展示会暨第四届中国长春国际教育展示会”、“新世纪职业教育发展论坛”等活动,加深与各高职高专院校的交流。兄弟院校的教育思想和宝贵的教学经验,为学院拓宽了办学思路。

  四、注重综台素质,培养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优秀人才

  素质教育是学生通向21世纪的通行证。学院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稳步实施学生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力地保证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就业指导工作形成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所肩负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以及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中学生所具有的受教育者和教育消费者的双重身份,都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对理论学习、人格造就、良好校园人文氛围的熏陶和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服务保障等方面的需求。为此,学院定期召开不同层次学生教育管理研讨会,认真分析研究教育对象在思想状况、心理特点、思维方式等发生的根本变化,探讨整个教育管理机制优化形式。改革几十年一贯的学生教育模式,实现“教管合一”,努力在全院范围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管理机制。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从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教育既要是非分明,又要色彩丰富,留出思维空间”的管理理念,鼓励多样性,尊重特殊性,发展学生个性,全面修订和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实施“三大条令”,初步形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交之以心、育之以德”的有效教育机制。

  实施学生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适应学院高职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形成全员齐抓共管的教育氛围,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在原有学生政治辅导员办公室的基础上,调整组建了学院校园管理部,各教学系配备主管学生工作副主任和专兼职学生政治辅导员。由教学系、校园管理部、学生处共同负责全院学生教育工作,各部门负责人为学生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出台作为指导今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意见》,强调研究学生工作的新特点和规律,推行“学生分层次管理办法”,探索实施分层管理和坐标管理的有效方法,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抓管理不如抓学习”,学院以抓学习为龙头,每年拿出100多万元作为专项奖励基金,设立学期奖学金、学习进步奖、学习标兵奖、合格加特长能手奖,鼓励学生学习。在学生中建立“学习互助网络”,以先进带后进。在教师中开展“帮教助学”活动,针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制定辅导计划,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补习辅导,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来。实施“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班主任各个时段的工作要求,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加强对晚自习、就寝、早操等环节的管理与控制,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积极作用,真正做到了全方位管理。注重严管厚爱、启发疏导式政治思想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特殊群体的帮助教育,对于行为表现差的“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帮助,尤其是对于受“留校察看”学生,开展定期谈心与帮助,用关心、爱心、诚心敦促其改正缺点,养成文明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学习习惯。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施行“学生干部考核条例”,选拔、聘用高年级优秀学生干部担任助理辅导员、助理班主任等,开展“自我管理标兵”评比表彰工作,系统性地在学生中开展“形象塑造”,“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爱校教育”系列活动,强化学生自我教育,引导学生自立自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特困生是特殊的求学群体。学院在开展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贫困生、特困生救助实施办法》、《学生勤工助学实施办法》,积极开展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设立专项资助基金,探索并建立起以“奖、助、帮、缓、免”为主体的救助体系,使扶贫解困工作走上制度化;采用勤工俭学、职工捐赠等多项措施,为贫困生创造学习和生活条件。“不使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成为全院上上下下的共识。院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三个一”工程活动(即:每个党支部资助一位贫困生,每个党支部联系一个学生班级,每位党员联系一个学生宿舍);院团委在全体团员中开展“每人每天节约一分钱,帮助困难学生渡难关”活动;院工会在全体会员中开展“爱心助困”活动,从院长到员工、从教师到学生,争相慷慨解囊,捐钱赠物,向困难学生献上一片深情厚意。贫困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学院大家庭的温暖,增强了完成学业的勇气、信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参天大树是栋梁之材,弯曲盘桓的藤条是工艺品之材,奇草异木是令人青睐的盆景之材,它们各有可取的价值。多年来,学院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特点,以对人才培养价值取向的独到见解,积极探索开启学生潜能的阀门,营造适应各类人才成长的环境。学院注重对学生进行与第一课堂相配套的综合素质培养,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实践和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开设心理卫生讲座、人际交往训练班,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给以正确的心理引导和帮助,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应付各种挑战的能力;结合目前生源素质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研究实施更加科学、更能体现我院教育特色的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评价体系,并根据不同生源、不同课程和不同专业,实施不同的教育形式,增设了文、史、哲、艺、美等课程,进一步形成了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基础、能力不同,自主选课,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发展个件特长的学习空间。强化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全院范围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技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建立学生艺术团等20余个学生社团组织,加大经费投入,并配备专门的活动基地,把社闭活动作为学生兴趣和特长的重要培养途径,成长的重要环节,并敢于打破常规,在重要技术研发项目中大胆使用和锻炼学生,使学生的特长获得跳跃式发展,有力地保证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近几年来,学生艺术团的文艺演出及作品在河南省、行业的比赛中多次获得大奖,体育运动队在全国、铁道部及河南省的运动会上连连捧杯。学生创新作品先后有七项在河南省获奖,其巾二项获一等奖,“家用电话远程控制及报警系统”还获得“第十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和中国教育部、科协、周凯旋基金会联合举办的“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三等奖。学生英语学社在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得河南省非英语专业类大专组个人第一名的好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誉,普遍反映:好用、可靠。小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首钢、宝钢、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公司、王府井百货.集团等19家国有特大型企业负责人事教育的领导先后来我院实地参观考察,对我院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高等职业教育”。

稳步推进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学院领导反复强调:我们是社会主义办学,决不能让学生到拿毕业证的同时,就意味着拿到了失业证。学院把职业指导作为为学生提供高品质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多方保障,搭建“绿色通道”,追求毕业与就业之间的“零距离”,使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更趋日常化、规范化,推荐质量逐年提升。学院专门成立“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在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的同时,全面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学院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抢占先机,瞄准人力资源市场显性和隐性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实施长期定单教育和中期定单教育;依托产学合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的无缝链接;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建立就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铺就通道;凭借行业优势、专业特色和学生质量优势.广辟渠道,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对毕业生量才推荐,逐步实现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个性化;注重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理想,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形成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北京松下公司、珠海佳能公司、深圳创维集团、深圳地铁公司、广梅汕铁路公司、苏州工业园区、郑州`宇通公司等知名企业与学院建立了长期的、稳定的、友好的合作关系;学院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大西部等地区开辟了较为稳定的就业基地,广州、深圳、珠海、福州、汕头等地各类大型企业纷纷主动来院招聘人才,毕业生“出口”更为顺畅,毕业生遍布20多个省,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院毕业生就业不用举办“双选会”,一次就业率却逐年递增,2001年、2002年均突破95%,虽受“非典”影响,2003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仍然达到90.3%。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学院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示范单位”、铁路行业“双文明标兵单位”等称号。在省教育厅的关怀、指导与支持下,学院将进一步认真总结评估实践,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经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把握定位,抢抓机遇,凝聚力量,加快发展,努力为铁路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学院地址:广东廉江经济开发区78号 邮编:524400

Copyright © since 2006 广东文理职业学院  粤ICP备12032275号